酿酒世家的传人李彩凤品尝自己酿的青稞酒。
当阳光从酿酒作坊房檐的缝隙中投射下来,打在藏族妇女刻满皱纹、却隐隐氤出皮革光泽的脸上时,时间仿佛逆转回数百年前。那时的迪庆人,也在用同样的方式酿造青稞酒。岁月就在天锅冒出的水蒸气中,一点点飘忽而去,简单而规律。
来到迪庆州香格里拉县,绵甜甘香的青稞酒是必尝的。在大酒厂日益垄断市场的时候,仍旧不乏一些家庭式酿酒作坊秉持着最原始的技艺,用纯手工操作酿造着美酒。香格里拉人最喜爱这样的私人酒坊,他们买酒,一定不会买精致的瓶装酒,而是用50斤容量的大塑料桶,成桶地购买。豪爽的藏族同胞,千百年来始终如一地拥戴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。
在这样的呵护下,藏族妇女李彩凤和她的妹妹李彩燕,得以将祖辈留下来的酿酒技术传承至今。多年来,她们每天都要酿至少一“蒸”酒,出酒量70斤左右。逢年过节,青稞酒更是供不应求,每天要酿两“蒸”,一百多斤,基本上一出成品,就卖光了。
酿酒是重体力活,几十上百斤的青稞、酒胚、黄水(蒸酒的原料),全靠人抬。所以,酿酒是有“退休”一说的。年龄大了,干不动了,只能把手艺传给下一代,自己隐退其后。李彩凤的父母亲就是这样。但李彩凤的兄弟们都上了学,没有从事酿酒行业,所以,家传的重担就落在了李彩凤姐妹俩身上。
整个酿酒程序是非常复杂的。先要把上百斤的青稞用水浸泡至软,然后反复蒸煮,直到八成青稞开花,将其摊在竹簸箕里晾凉,同时撒上酒曲拌匀。晾到手摸上去凉,但贴在脸上仍感觉温时,就倒进糖化箱中捂上两天,出来就是新鲜酒胚。然后把酒胚转移到一格格的“窖”中,发酵十二天到十五天,这样就产出了成熟的酒胚,可以上锅蒸了。大概蒸两个多小时以后,利用蒸馏冷凝的原理,清洌的青稞酒形成一股细流,从铜制“天锅”下面接的管子里流进大桶。桶口和管子口上,包着十几层白布,用以过滤。两天后,当酒完全冷却下来再过滤一次,此时的酒,才是成品,清澈无杂质。
酿酒也是一项精密的操作,稍有失误,就会影响出酒量和酒的品质。热腾腾的酒酿出来以后,李彩燕会马上用温度计和酒精测量计仔细度量,以判断酒的度数和品质。